海外访问:www.kdjingpai.com
Ctrl + D 收藏本站
当前位置:首页 » AI新闻

WAIC 2025:当AI告别炫技,走向真实世界

2025-07-28 11

2025年7月,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 2025)在上海开幕。今年的大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:行业焦点已从技术参数的竞赛,转向对人工智能社会角色的深刻探讨。核心议题不再是 AI 能做什么,而是我们希望它成为什么,以及如何让它恰当地融入现实世界。

为期三天的会议汇聚了超过800家企业,展示了3000多项展品。从基础模型到智能硬件,再到社交、办公和内容创作,所有技术和产品都指向一个共同趋势:人工智能正从一个技术系统,演变为一个社会系统。它不再仅仅是工具,而是开始成为影响生活方式、组织结构乃至价值判断的参与者。

可协作、可部署:具身智能进入“任务阶段”

曾经作为技术演示的机器人,如今已能在真实场景中精确执行任务。在 WAIC 2025 的主展馆,具身智能的进步清晰可见。银河通用的 Galbot 在货架间精准取物,擎朗智能的服务机器人能够递送饮料,智元机器人的“机器人天团”则表演了书法和打击乐。

相较于2024年,今年的具身机器人不仅行动更稳定、响应更迅速,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初步的任务理解和协同能力。在智元展台,机器人可以与观众完成冰壶对战和互动盖章,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。

这种进步的背后,是新一代 AI 芯片、电机控制、力觉感知和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同步发展。以银河通用为例,这家成立于2023年的公司已获得超过24亿元融资。其最大的突破并非提升了机械臂的灵巧度,而是赋予了机器人明确的“任务感”。它们不再是执行孤立动作的机器,而是在真实场景中承担具体职责,能够完成一个由人类发起、环境调节、机器反馈的完整交互闭环。

AI的三条进化路径:从基建、终端到平台

如果说2023年的大模型热潮让 AI 成为工程师的工具,那么从2025年开始,AI 正加速走向大众化和个体增强。华为、阿里和百度分别从底层算力、终端交互和开发工具三个维度,展示了 AI 融入社会的三条关键路径。

  • 华为:首次线下展出昇腾 384 超节点。该系统通过全新的高速互联架构,解决了过去大模型训练中常见的 NPU 通信瓶颈,使庞大的计算集群能像一个统一的超级计算体般高效运行。
  • 阿里:展出了自研的 AI 眼镜“夸克眼镜”。这款设备内嵌了通义千问模型,并集成了高德导航、支付宝和淘宝比价等功能,将大模型的能力封装于一个随身终端中。
  • 百度:发布了“秒哒”零代码平台。用户仅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,平台即可自动完成产品开发到测试的全流程,推动“一人公司”与“AI 员工团队”的理念成为可能。

这三种路径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闭环:强大的算力是基础,便携的终端是触点,而自动化的开发平台则提供了逻辑接口。它们共同揭示了 AI 从专业开发环境走向大众日常生活的清晰趋势。

任务智能体:从聊天机器人到数字协作者

2025年,AI Agent(智能体)不再是概念探讨,而是真正落地的任务执行系统。

百度发布的 NOVA 数字人平台,具备脚本生成、情绪调控和实时内容调整的能力,已在商业直播中得到验证,支持罗永浩的数字人直播间创造了5500万元的 GMV 。MiniMax 展出的 MiniMax Agent 拥有多线程执行能力,可在平台上完成网页开发等复杂任务。智谱 AI 的 AutoGLM 则通过任务规划与屏幕理解技术,实现了从接收指令到跨应用交互的全链条自动化。

在 AutoGLM 的现场演示中,一条“抢红包、点外卖、写点评”的指令被 AI 完整拆解并成功执行,其操作跨越了微信、小红书、淘宝等多个独立的应用程序。这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聊天机器人的能力范畴,标志着 Agent 正在成为连接 AI 技术与实际应用的关键接口层。

路径分化:创业公司的生存法则

曾被并称为“AI六小龙”的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,在2025年呈现出明显的路径分化。今年仅有阶跃星辰、MiniMax、智谱 AI 和月之暗面四家参展。

  • 阶跃星辰:推出全尺寸多模态模型 Step 3,并联合吉利发布了车载端到端语音大模型。
  • MiniMax:定位为“系统性增强工具”,产品线覆盖智能体、语音和内容生成等多个领域。
  • 智谱 AI:继续在通用模型的任务执行能力上深耕。
  • 月之暗面:将重心放在代码生成能力与 Agentic 任务处理上。

与此同时,未参展的百川智能与零一万物已将业务重心转向医疗、企业服务等垂直领域。而另一家公司面壁智能则选择在车载端侧模型上寻求突破,其模型 MiniCPM 即将搭载于8月上市的量产车型中。

这种分化反映出,随着资本市场回归理性,以及通用大模型研发成本的持续高企,追求清晰投资回报率(ROI)的垂直化和场景化落地,正成为越来越多创业公司的务实选择。“高举高打”的战略不再适用于所有玩家。

走向末梢:AI进入情感与协作场景

本届 WAIC 的一个重要变化,是“情绪感知”和“共情反馈”成为许多产品的核心功能。AI 正从冷冰冰的效率工具,演变为能够进入个人化、情感化场景的数字存在。

商汤科技推出了多款 AI 陪伴机器人,它们集成了多模态识别、语境记忆和情绪模拟功能,能够进行心理陪伴和行为干预。社交应用 Soul 则展示了具备自主话语节奏的虚拟人,打破了传统机器人“一问一答”的机械模式。在办公领域,金山、讯飞、蜜度等厂商则在推动 AI 助手从“插件”向“团队角色”演进。蜜度模力通 2.0 已经可以完成邮件解析、任务分发和流程审批,实现了多 Agent 的协同工作。

除了情感陪伴,AI 也在重塑知识工作的交互范式。成立于2024年的创业公司 Flowith 提供了一种“非线性思维画布”。它摆脱了传统的线性对话模式,允许用户以多分支、可视化的方式展开思路,实现人与 AI 的共同创造。其创始人倪正民表示,他们的目标不是构建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,而是下一代的思维辅助工具。

Flowith 的快速增长证明了 AI 应用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:当底层模型的性能不再是唯一决定因素时,竞争的关键就变成了产品能否真正被用户高效地使用起来。

辛顿之问

在大会的闭幕论坛上,Geoffrey Hinton 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:

“我们正养育一只聪明得关不掉的老虎,我们准备好了吗?”

他没有给出答案,但建议各国建立 AI 安全的国际合作网络,共同研究如何训练 AI “向善”,而不仅仅是“更聪明”。Hinton 的警告,是在提醒整个社会:AI 已具备自主设定目标和策略调度的能力,我们必须在其发展初期就主动为其设计边界。

WAIC 2025 的真正意义,或许在于它标志着一次关于未来智能形态的公共协商的开始。展馆里陈列的不仅是产品,更是一种正在被重构的技术与社会的关系。

相关推荐

找不到AI工具?在这试试!

输入关键词,即可 无障碍访问 必应 搜索,快速找到本站所有 AI 工具。

邮箱

联系我们

回顶部

zh_CN简体中文